吃蟹季話“蟹經濟”——味美價優還得靠產業升級
發布時間:2022-09-14 15:43:20 | 來源:農民日報 | 作者: | 責任編輯:喬沐剛剛過去的中秋節里,節日餐桌上肥美的螃蟹卻遭遇了新問題。如何既讓消費者吃到味美價優的螃蟹,又讓生產者有效規避風險,盡可能多賺錢?
“秋風起,蟹腳癢;菊花開,聞蟹來。”秋天正是大閘蟹肉嫩鮮美、蟹黃豐滿之時,中秋節吃螃蟹的習俗也流傳已久。然而剛剛過去的中秋節里,節日餐桌上肥美的螃蟹卻遭遇了新問題。
一方面,今年一些螃蟹養殖區遭遇6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,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下,大閘蟹進食慢、蛻殼慢、個頭小、死亡率高,成熟開捕時間推遲,令養殖戶犯難。另一方面,今年中秋節又來得早。行情推遲疊加中秋節提前,拉高了大閘蟹的市場價格。有江蘇省南京市的大閘蟹經營戶說,大規格螃蟹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,小規格螃蟹價格則上漲50%左右。可事實是,目前上市的許多大閘蟹品質仍欠火候,一些消費者花了更多錢,卻只能“嘗嘗螃蟹味兒”,沒有買到更好的口感和消費體驗。
養殖戶的犯難和消費者的煩惱引人思考。近年來伴隨著行業發展和消費升級,人們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加,包括螃蟹在內的各類水產品也越來越多地擺上大眾餐桌。市場需求持續拓展下,螃蟹生產者和經營者收益也更為豐厚,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。然而今年螃蟹市場遭遇的挑戰給人們提了個醒:在養殖方面,未來極端高溫干旱天氣發生頻率可能增加,如果仍按照既往技術和經驗搞養殖,面臨的風險和損失都會升高。與此同時,知名品牌大閘蟹被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,一些品質優秀的螃蟹沒打出品牌、賣不上好價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。大閘蟹產業要持續健康發展,亟待破解這些發展瓶頸。如何既讓消費者吃到味美價優的螃蟹,又讓生產者有效規避風險,盡可能多賺錢?需要各方凝聚合力,做出努力和轉變。
從生產端看,面對高溫天氣,我們并非完全無計可施。一些有經驗的養殖戶也在實踐中找到了一些辦法,比如及時科學使用增氧設施,清理過厚水草防止螃蟹缺氧,氣溫相對下降后及時補充微量元素以提高螃蟹免疫力和蛻殼率等。但在現實中,不少養殖散戶還是有束手無策之感。例如一位蘇州市的螃蟹養殖經營戶告訴筆者,當地不少養殖戶沒有應對極端高溫天氣的意識和準備。且近年來出于生態環境保護需求,一些天然湖泊內已不準養蟹,眾多養殖戶轉而做起內塘養殖。但天然湖泊是“活水”,內塘養殖是“死水”。在水質維護、水溫調控等方面,內塘養殖難度更大,技術要求更高。可一些養殖散戶技術水平不高,產業升級意識不夠,還是按照以前的慣性飼養螃蟹,沒有做好技術更新,養出的螃蟹成活率和品質自然不如從前。且目前散戶養殖塘面普遍較小,一般至多不超過30畝,遇到高溫天氣,水塘就像燒水壺,太陽一曬就燙,水溫很難降下來。
要想解決此問題,擴大養殖水塘面積很關鍵。這位螃蟹養殖經營戶解釋,起碼200畝以上面積的水塘,水溫才比較容易控制。而且水面大,風一吹還能更多增氧。但現實是,這樣大面積的水塘需要更多租金,且養殖規模的擴大也意味著更高的管理難度和風險,一旦虧本就會損失慘重。這些都不是“單打獨斗”的散戶能夠負擔承受的。而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,許多從前養殖在天然湖泊中的螃蟹都會轉到內塘養殖,養蟹產業亦需向集約化、高質量發展方向升級。加之抵御未來極端天氣等風險的需要,通過合作社或公司組織生產經營,提高養蟹產業的規模化、組織化運作水平就很關鍵。如此,養殖條件才能更加優化,技術管理才能更快跟上,基礎設施才能更好升級,保險產品也能得到更廣泛使用和推廣。
從銷售端看,在當前大閘蟹銷售市場上,不管是整治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等亂象,還是讓更多地方的好螃蟹賣出好價錢,除了相關部門加大監管打擊力度,根本上還需做好地方品牌打造經營,讓更多大閘蟹打出像“陽澄湖”一樣的響亮品牌。但好的品牌很難自發形成,地方品牌打造是一項系統工程,并非做幾次宣傳活動就能收獲影響力與市場認可。政府部門需要做好牽頭統籌,下足力氣、持續深耕。系統規劃品牌定位、科學謀劃各階段品牌打造舉措,將養殖、加工、經營等產業上下游力量組織起來,引導養殖經營者愛惜羽毛、做優品質、誠信經營,引導各方齊心協力打好市場宣傳、銷路拓展等一系列“組合拳”,讓實實在在做生意的養殖經營戶多得利,形成“良幣驅逐劣幣”的健康市場秩序與氛圍。此外還可打開思路,讓好環境、好生態成為健康養殖、綠色養殖的加持,探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搞活“養殖+旅游”經濟,開拓旅游新產業的同時,利用集聚起來的人氣助力打出螃蟹產業品牌影響力,形成發展旅游和品牌推廣的良性互動。